贝发集团

旗下品牌BRAND



公司动态

国际商报报道:贝发三十年外贸人和事

作者: 浏览: 13961 时间:

 

编者按:2024年年初,改编自金宇澄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繁花》一经播出迅速走红,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以阿宝、汪明珠为代表的小人物紧抓时代机遇、一展个人才华,逐步改变命运并实现个人成长的曲折故事牵动着观众的心弦。剧中所展现出的中国外贸蹒跚起步、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外贸人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更是令观众动容,引发了众多外贸人的共鸣。

新春伊始,为描摹中国外贸过去三十年的沧桑巨变,国际商报记者奔赴宁波、义乌、霍尔果斯等地深入采访中国外贸发展恢弘历程中涌现出的四位见证者与建设者,共同回首那段荆棘与繁花共生的流金岁月,感受贸易强国建设中激荡的澎湃力量,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一往无前的伟大征程。

      邱智铭:

      妙笔生花,“小宁波”绘出外贸大画卷

“宁波与上海地理位置相近,文化习俗相通,人员往来频繁,加上在上海打拼的宁波人是出了名的能吃苦、肯动脑、讲诚信,做生意很有一套,因此上海人总是亲切地称呼我们为‘小宁波’。”对于《繁花》剧中角色“小宁波”外号的由来,宁波市外经贸企业协会原会长丁海滨如是阐释道。

将时间拨回到30年前,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智铭就曾是这样一位敢闯敢拼的“小宁波”。1992年,邱智铭的父亲在接触到能书写出缤纷色彩的多色笔后,当即决定成立一家生产工厂。在父亲的激励下,曾担任小港拆船厂厂长的邱智铭下海出任自家工厂的厂长,自此开启了“一支笔走出国门”的外贸之旅。

1993年,在经历了创业初期的不顺利后,邱智铭也如许多外贸人一样来到广交会。由于没有展位,办理了临时入场证进馆的邱智铭一行人只能拎着箱子四处寻觅采购商,要等到采购商从别人的展位离开后,才能见缝插针地在过道或者电梯里打招呼、递名片。然而一周的时间过去,邱智铭一行人只收到十几张名片,仍然没有接到订单。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邱智铭一行人心灰意冷之际,终于有一群中东采购商对邱智铭带来的笔表现出兴趣,双方约好当晚十点在宾馆房间详谈价格。这让邱智铭倍感振奋,然而当他们晚上九点半抵达宾馆后,房间门口排着的长队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原来,这些中东采购商还约了许多企业的外贸业务员,他们是最后才到的。直到夜里一点半,终于有一位采购商意兴阑珊地接待了邱智铭一行人,并最终谈成了这笔生意。虽然已是深夜两点,激动不已的邱智铭还是带着大家去吃夜宵、喝啤酒,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回到宁波后,通过联系在广交会上收到的名片上的传真号码,邱智铭继续向海外客户推介特色产品。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海外客户成为邱智铭的合作伙伴。1994年—1996年,贝发在短短3年时间里迅速打开了中东、中南美洲和非洲的市场,出口总额达2670万美元,成为国内文具行业里疾驰而出的一匹黑马。

尽管已经拥有稳定的海外客户,但品质不稳定犹如悬在邱智铭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受制于科技发展和生产工艺水平较低等原因,当时中国生产的圆珠笔普遍存在容易掉珠、漏墨等问题,邱智铭也因此向客户作出过赔偿。

痛定思痛后,邱智铭决心撕下产品“价廉质差”的标签。为此,他带队前往制笔业发达的瑞士、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前前后后跑了两个多月,最终争取到海外供应商的中国代理权。在宁波北仑海关的支持下,1997年贝发公司获批成立了北仑区首家保税工厂,开始从事来料加工业务。至此,贝发公司的产品质量突飞猛进,尽管成本有所提高,但依然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1999年公司出口额一跃增至8000万美元。

无独有偶,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也曾让当时的邱智铭遭遇过一番波折。2000年,通过多方努力,贝发公司争取到上门拜访沃尔玛高管的机会。为把握住成为沃尔玛供应商的宝贵机遇,贝发公司认真研究了欧美产品的外观、质量和包装,并精心准备了产品测试报告、报价单价以及PPT。在会面过程中,贝发公司的产品不出所料地获得了对方的高度评价,原定45分钟的会面也不知不觉延长到两个半小时。

然而,就在意向合同即将达成之际,对方律师却拿出一张知识产权承诺函。这让邱智铭心里一咯噔,在向对方表明需要核查之后,工作人员立即兵分三路寻找同类产品。结果显示,贝发的多款产品与已有外观专利或发明专利的国外产品相似,与沃尔玛的合作只能不了了之。

吃一堑长一智,回国后的邱智铭将研发积累和技术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不仅将销售预算的5%用作研发经费,还招募了一支专业设计团队。至此,产品研发这一“新鲜血液”注入了贝发公司的发展脉搏。不久后,贝发公司带着获得知识产权的产品重新联系沃尔玛,双方最终顺利达成合作。

尽管中国早已跻身制笔大国,但圆珠笔的核心构件“球珠”却曾长期依赖进口。一方面,制作球珠的原材料只能采用易切削的不锈钢,要在保持耐磨性和防腐蚀性的同时进行切削;另一方面,球珠的制作精至毫厘,直径2.3毫米,厚度0.3毫米,开口处不能超过0.1毫米,这样才不会出现漏墨,且内侧还需刻5条引流墨水的沟槽。这一难题难倒了许多欧美科技大国,在不少人看来,生产制造圆珠笔头的难度甚至不亚于研发原子弹。

2015年,在贝发公司、太钢集团、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等单位历时4年的共同努力下,上述“卡脖子”难题终于得到解决,不仅打破了瑞士和日本的技术垄断,还有力地向世界昭示:中国人也能造出好用的笔!

时至今日,贝发平均每三天研发一个新产品,每三天申请一项专利,历年申请专利有效数量超过3000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30年来中国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的显著提升。据统计,2023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额接近1.1万亿元,专利数达143.84万件,同比增长10.27%;发明专利达64.41万件,同比增长12.04%。

一组组数据充分彰显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经过数代人持之以恒的奋斗,时至今日中国已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体系。在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220多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是众多制造业全球供应链的中心。

2016年G20杭州峰会召开期间,参会各国领导人均收到了贝发打造的“元首笔”。“元首笔”上的每一个部件均为“中国制造”,笔头和油墨由贝发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在设计风格上还借鉴了中华良渚玉器和南宋官窑瓷器等元素。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对这支笔爱不释手,在回国不慎遗失后,她又通过外交途径从中方拿到了三支同款笔以留作纪念。

“元首笔”也成为贝发公司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G20杭州峰会结束后的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元首笔”的销量高达15万支。在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峰会上,贝发公司推出的“元首笔”“部长笔”“记者笔”再度成为国内市场的爆款产品。

回顾往昔峥嵘岁月,“一支笔走出国门”这样的故事正是“中国制造”勇闯海外市场的真实写照。一支支小小的圆珠笔汇聚在一起,绘出了中国外贸发展恢宏画卷上的朵朵繁花,也将书写下贸易强国新篇章上更多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