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这就是过剩之困:大钢铁造不出小笔芯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郭丁源
2016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李克强总理是在山西度过的,重点是部署“去产能”。在1月4日召开的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李克强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这说明我国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这些都需要调整结构。”
小小的圆柱笔芯问题竟然能映射出钢铁行业这个庞然大物虚弱的一面。“中国缺乏制造圆珠笔芯和圆珠笔尖的模具,另外模具钢的生产也不合格,反映出的问题是精密制造研发制造能力不足的问题和钢铁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简单说就是低端产品过多、高端产品生产不了。”卓创资讯钢铁分析师刘新伟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尖端产品短板是目前中国企业所普遍缺乏的,这需要行业内极大的勇气去变革,企业不能再一味的用”量“获取利润了。”
圆珠笔芯生产不了的秘密
提起圆珠笔芯,相信许多人都不认为这个平时使用频繁的小工具会是多么难以制造的产品。然而,圆珠笔芯目前的确没有国产化。
据中国行业研究网提供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制笔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每年全国圆珠笔产量约380亿支,占全球生产总量的80%以上。中研普华行业研究员王骏表示:“尽管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圆珠笔生产国,但是中国的3000多家制笔企业目前没有一家拥有高端笔头和墨水制造的核心技术。我国每年笔尖珠芯近90%依赖进口,国内生产企业的利润只有一分钱甚至一厘钱。”
圆珠笔头看似简单,但其实内有玄机。王骏介绍说,笔头开口处厚度不到0.1毫米,却要承受各种书写姿势带来的压力和摩擦,同时还要和滚珠完全贴合,既要书写流畅,又不能漏墨。因此,其硬度、开口大小、墨水槽位置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所以,笔头的每个参数都需要由计算机精确计算到头发丝的1/10,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3丝(1丝为0.01毫米)。“如此精细的制造技术,目前国内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王骏表示。
模具是一切工业的基础。我国的传统工业要振兴就离不开先进的制造技术,而模具无疑应该排在先进制造技术的首位。模具材料性能、质量和品种往往会影响模具质量、寿命及成本,国产模具钢与国外进口钢相比,无论是质量还是品种规格,都有较大差距。塑料、板材、设备等性能差,也直接影响模具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钢铁产业近几年不断地提出要化解过剩产能,提高特殊钢材的国内自主化生产技术,但仍然在大量进口拥有特殊品类的钢铁产品,这种趋势似乎并没有得到改变。这些现象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技术能力的缺陷。”刘新伟说。
高铁都能出口能国产笔芯何时才
在探讨笔芯国产化之前,先想一下谁把圆珠笔芯的利润拿走了?答案是发达制造国家。尽管中国为世界提供了80%的圆珠笔,小小笔头恰恰集中了一支圆珠笔利润的大头,每年仍需花费2亿美元进口。日本企业赚走材料的钱,瑞士、德国企业赚走了设备的钱,中国企业只得到一个微薄的“劳务费”。
中国制笔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最大的制笔企业贝发集团总裁邱智铭曾表示,“在我们企业,每年大概会生产30亿支圆珠笔,而一支笔便宜的只能挣几厘钱。仅有瑞士拥有制造最佳圆珠笔笔头的精密机床,遗憾的是,中国尚未研发出此类设备。”
那么,问题就变为,中国为何造得出高铁、大飞机,却造不好圆珠笔和马桶盖?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认为,“圆珠笔不好用”等问题背后,还是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一个国家最顶级的产品有一批高端人才去生产,但是更大众化、更常用、进入家庭或者说我们经常用的笔,则需要靠更多的劳动者尤其是技能劳动者在日常生产当中提高质量。”
这个令人神伤的问题背后,对应着“中国制造”所处的尴尬现实,即“重点领域领先,系统性落后”。汤涛表示,一个圆珠笔背后,依附着诸多宝贵的产业要素:畅通的技术转化与转移机制,优良而稳定的工艺保障机制,成熟的人才与诚信的市场机制。中国人多,集中优势力量攻破马桶盖或圆珠笔领域,或不费吹灰之力,但要在所有大众产业上保持这样的水准与态势,难免就捉襟见肘了。
刘新伟表示,“想要突破这一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提高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培养产业人才技术力量、完善行业管理体制、优化市场竞争格局等将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突破产业技术困境的主要措施。”
圆珠笔芯所代表的国产化,希望在“十三五”内能够看到更清晰的答案。
下一步要怎么做?
虽然我国钢铁产业近几年不断地提出要化解过剩产能,提高特殊钢材的国内自主化生产技术,但仍然在大量进口拥有特殊品类的钢铁产品,这种趋势似乎并没有得到改变。“宝钢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占有率也较高,导致其产品的议价能力较好,同时竞争对手也较少。”对于宝钢等少数企业能够逆市盈利的原因,“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徐向春如是说。他同时表示,还有一些钢铁企业是因为资产负债率较低,加上成本控制得当,因而在行业寒冬中能够维持盈利,但业绩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山东石横特钢集团是2015年为数不多的能够盈利的钢铁企业,全年实现利润7亿元。石横特钢董事长张武宗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我在去年两会的提案都强调过要正视钢铁产能过剩问题,这不只是量的问题而是技术问题,但是企业根本没几家去研究高端精细的特种钢,只有我们做了,所以我们企业产量即使很小但盈利却在行业前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产权制度不健全是最严重的问题。他强调:“由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比较高,创新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如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就花费了巨大精力和时间。同时即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创新有时候也难以实现,即有风险。”他建议,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杜绝不公平竞争和同质化竞争。
刘新伟表示,当下我国大部分企业价值观与管理体系紊乱,严重挫伤了工匠精神和科技创新,以国企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严重不足,没有真正的科技强企的理念。“要重视行业人才培养。”他说。
大型钢厂八一钢铁近日发布的年度业绩显示,2015年预计亏损金额高达25亿元,而上年同期八一钢铁亏损金额为20.3亿元,在一年多的挣扎之后仍同比增亏约4.7亿元。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钢铁、煤炭装备大多处在世界先进水平,企业生产经营之所以困难,很重要的因素是一线员工和后勤员工数量过多,而技术人员少。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各个行业中核心部件难以国产化的实例其实很多,例如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大吨位、高端精密的发动机、液压泵、阀等核心部件都依赖进口,这导致整机的成本价格颇高。再如机床行业,虽然我国机床行业连年产值攀升,但高技术、高精密度机床生产核心部件无法实现国产化,全部依赖进口。而电子信息产业中的芯片拥有国产化技术一直是产业纠结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创新,还是创新,唯有创新才能自救,拥有人才才能发展。”张武宗说。
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导报
http://www.ceh.com.cn/cjpd/2016/01/8916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