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发集团

旗下品牌BRAND



公司动态

总理“问笔”拷问“供给侧改革”

作者:浙江在线 浏览: 21741 时间:

  

  最先是春节期间,日本商场的马桶盖被中国游客抢购一空,财经作家吴晓波惊叹之余写下博文,引发了国人的热议。随后在开学季,中国家长们突然风行购买一种日本书包,品质高端,危机时可当救生用品,但价格是令人乍舌的3000元至5000元。最近又有了“总理问笔”,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上,李克强总理发现会议组织方提供的笔非常好用,回来后忍不住追问有关部门,我国能否制造出这样的笔?

 

  国外的马桶盖、书包和圆珠笔,成为2015年中国的三件现象级产品,引发了三次热议的公共话题,但背后所揭示的重大趋势及启示,却是相通的。

 

  启示一,中国消费潜力无穷,想激发还得“供给侧改革”。

 

  近年来制造业日子很难过,因为产能已过剩,市场渐饱和,成本不断上升而价格竞争惨烈,导致“中国制造”已把物美价廉做到了极致,也把利润压缩到了极致。如果走进宁波的得力集团、贝发集团等文具龙头企业的厂房,能看到琳琅满目各色产品,就是这一个个小产品以极低廉的价格,聚沙成塔,创造了如此巨大的产值和财富。令人震撼、感动乃至自豪,但随后也会忍不住疑虑,未来还有多大的空间?

 

  如今日本、欧洲几样高价小玩意,可以说给了“中国制造”一个迎头棒喝,也为我们指出了关键方向。因为十年前,我们是难以想象中国消费者会到国外抢购3000多元的马桶盖,愿意为一个书包花5000块钱,仅仅为了书写更顺畅点,从几块一支的圆珠笔转成几百元一支的消费。如今此类境外商品在中国热销,揭示了我国消费在升级,中产在壮大,中国更追求品质、更注重体验的中高端消费群体已集聚了非常可观的消费潜力。此时再提美物价廉恐已过时,市场已在讲个性定制、圈层消费、抓住痛点了。这就需要我们制造企业及时作出调整,也即中央近日多次提到的“供给侧改革”,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启示二,“供给侧改革”欲施行,还需良好的消费环境。

 

  和中国的制造企业谈“供给侧改革”,要求尽快迈向中高端,企业家们可能会觉得委屈,会有点不服气。因为很多产品不是国内不能造,而是中国消费者不买国货的帐。日本的马桶盖,后续报道称杭州下沙就有制造。那个天价书包,不信宁波得力集团就造不出来。可是国产的就是卖不出洋货的价,逼着我们企业挤在低端低价产业里肉搏。这能怪谁?只能怪我国的消费环境。因为在一个假货充斥、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的市场里,消费者是没有信心支付高价就能得到高端的产品,制造商也没有信心生产中高端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最终的结果就必然是劣币驱逐良币。

 

  因而所谓的“供给侧改革”绝非仅仅是供给方、制造企业的事,更多的应该是政府在市场环境管理上的责任。如果市场自由开放,价格传导顺畅,法规合理完善,市场机制下只要有需求就自然会有供给,毋庸再提“需求侧”还是“供给侧”。现施行“供给侧改革”,本质原因是我国在消费环境和市场传导机制上的顽疾。所以要强调从消费者出发来优化供给侧的资源配置,要完善相应的法规。原本主导建设型的政府必须回归到市场守夜人的职责,政府工作重心转到保护消费者权益、改善市场环境、提高居民收入、加强交易平台等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上来。这就要打破之前的路径依赖,涉及部门职能调整、考核机制设计、既得利益削减等一整套规则的改变,因此任重而道远。

 

  启示三,补上精密设备“短板”,创新还需协同。

 

  回到开头的“总理问笔”,总理得到的回答是国内确实造不出,因为我们缺乏精密制笔机械设备。不要小看圆珠笔笔头,它的精密切削误差不能超过2微米,即一个根头发丝的三十五分之一,难度堪比高档钟表零件加工,所以高端笔头机只有瑞士能够生产。而这个小小的圆珠笔头,只是“中国制造”困境的一个缩影。

 

  如果深入调研,我们会发现中国已占领全球市场的很多制造品中,往往会有一两个精密关键零部件,又是利润最丰厚的那部分,其技术设备仍牢牢掌握在外国手中的。精密设备已是制约“中国制造”的关键短板。但精密设备制造的研发,需要极大投入,研发投入会占到其营业收入的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50%,中国制造企业根本难以承受。因此有了“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哀叹。

 

  如何破解?来看看“总理问笔”剧情的后半段——宁波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与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做客央视财金《对话》栏目,谈起因国内精密制笔设备尚是空白,难以造出高端圆珠笔。董明珠当即立下“赌约”,格力一年之内做出造好笔的设备,邱智铭立即回应,只要有最好的设备,贝发必定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笔。至此,“总理问笔”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充满悬念又值得期待的结尾。

 

  也由此可见,中国其实不缺有志于研发的社会资本,中国制造业间,也存在着广阔的协同创新的空间。只要政府营造一个鼓励创新、严格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牵线搭桥联接供给侧的创新资源,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必然能够实现。

 

  (浙江新闻客户端特约作者董波,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http://nb.zjol.com.cn/system/2015/11/25/0209277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