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赌约背后的尴尬:做一支笔只赚1分
这个赌约表面来看是挺简单的,不就是一个设备和一支好笔。然而这个赌约的背后,实际上是中国制造如何做强做实的问题。
而中国制笔业的现状是:量大、利薄、技术含量低。据宁波文具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汪勇介绍,目前中国一年要生产将近400亿根笔,但是国内生产圆珠笔的产业现状可以用以下几个简短的中心词概括:缺乏核心技术,产量巨大、价低、利润薄。
一个小小的“钢珠”就“绊住”了中国制笔行业,中国的3000多家制笔企业中没有一家掌握高端笔头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术。我国每年生产几十亿支圆珠笔,但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墨水80%进口或用进口设备制造。这些高端墨水和高端笔头,以及笔头和墨水的关键制造设备都是从瑞士、德国、日本进口的,平均下来,中国制笔企业做一支笔只能赚不到1分钱。
由于技术含量低,大量的关键设备和材料从国外进口,因此中国制笔企业做一支笔只能赚到1分钱。技术上的窘境让邱智铭深有感触。邱智铭说,早在1997年贝发就花40万欧元从瑞士引进了一套制造高端笔类产品的设备,叫做64工位多功能笔头制造设备,当时厂家附带有300吨制造笔头的线材。结果这批线材用完之后,发现再也没有地方购买到同类的线材。最后再次联系到瑞士厂家,通过厂家找到了两家笔头线材的供应商,分别是日本和德国的供应商。好不容易找到了线材供应商,经过联系,对方说这种材料要经过特殊审批,一般不卖给中国人。这让邱智铭感到无奈和耻辱。“我们中国人就制造不出这样的线材来?”
将线材原料放入瑞士设备处理后,就得到这些笔尖的成品。一次成型,无需任何人工操作。
后来,在国家工信部的支持下,中国制笔协会拨出转款对制笔行业的技术瓶颈进行科技攻关,贝发集团也获得了对这个高端制笔线材进行技术攻关的机会,他们联合中科院材料所、太原钢铁厂等单位进行技术攻关,终于攻克了这个高端制笔线材的技术瓶颈。目前,贝发已经掌握了这种线材的制造技术,能够生产这种线材。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种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的线材,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化的制造设备,生产成本非常高,无法推进到产业化阶段。因此,邱智铭就表示迫切需要好的制造设备,才能制造出好的笔头和好的笔来。而董明珠的对赌,在邱智铭看来,是对制笔业的一次巨大支持。
这确实挺让人纠结的。小智真是没想到,瑞士在2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来的设备,我大中华居然在20年后还不能攻克这一技术瓶颈。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显然已经超出了小智的想象。
业内专家指出,要做出好的产品,除了良好的关键材料(如线材)之外,还需要有智能化的高端装备(就是董明珠一年内要造出来的设备),还需要技术上的协同创新。而这类协同创新在中国是非常少,鲜有成功的案例。如果这次董明珠和邱智铭的对赌能够引发空调业和制笔业的跨行业协同创新,倒也是一次很好的探索。
贝发的生产线,其自动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但价格在千元以上的高端笔占比仍不到5%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小一支笔,引发的是中国制造的大问号。而中国制笔业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正是在这个层面上,邱智铭认为,“总理之问,实际上是一种期待,期待中国的制造业能够做到4.0,能够做到2025这么一个目标,中国的制笔业应该回答这个问题。”
而空调女王和亚洲笔王的赌约,将是中国制造的一场升级之约。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账号:一道破商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