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发集团

旗下品牌BRAND



公司动态

为中国好笔享誉世界而孜孜以求

作者:北仑新区时刊 浏览: 21765 时间:

为中国好笔享誉世界而孜孜以求

——贝发集团求索“总理之问”记事
  □本刊记者 俞慧娜

  中午时分,在贝发制笔城二楼总裁办公室里,邱智铭正静神凝思。刚送走一波客人,下一波客人还没到,邱智铭打算将这段时间留给对“中国好笔”的思考。

  怎样才算好笔?如何做出中国好笔?自半年多前,李克强总理问笔之后,邱智铭就没有停下对此的思考。邱智铭是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每年输出30多亿支圆珠笔,占全国8.5%,全球1.45%,年销量位列全球第三,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笔王。

  “总理之问,直击中国制造要害,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实业家都需要好好审视和回答的问题。”邱智铭说,“事实上,贝发一直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造出中国好笔,为中国文具享誉世界而孜孜以求是贝发人的使命。”

  一次碰壁,播下创新种子

  1999年,贝发集团已经在欧洲和俄罗斯地区小有名气。那一年,当邱智铭带着贝发产品,来到美国沃尔玛总部,准备在美国市场大展拳脚时,对方提供的一份知识产权承诺函,却给踌躇满志的邱智铭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对方要求进入沃尔玛的贝发产品,没有任何知识产权纠纷,否则会申请巨额赔偿。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无法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这一次碰壁,让邱智铭第一次深刻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回到北仑,邱智铭做了三件事情。一是成立行业第一家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明确其职责以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为主,定期推出新产品,并申报专利;二是壮大研发团队,聘请行业专家做技术顾问,引进海外工程师,与高等院校合作办班,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等,加大人才储备;三是提升研发、生产装备水平,先后引进德国五轴五联动加工中心、瑞士L-24工位笔头机、德国HUTT-10划圆书写仪、德国VT5L粘度测量仪等先进设备。

  与此同时,邱智铭在公司定下了一条铁律:每年拿出上一年度销售收入的5%,用于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专款专用。

  正是多年来对研发工作的重视,一项项创新成果也是接踵而至。2000年,一款中性笔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001年,成功研制出直液笔储水器,该储水器采用纳米材料进行亲水性处理,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书写性能及抗漏性,该储水器的上市也实现了储水器的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2003年,高精度镍白铜笔头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2007年,成功研发可降解环保文具;2011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笔类产品核心关键技术和材料;2014年,中油墨水项目和笔头线材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通过验收……

  2000年开始,贝发集团平均每三天开发出一款新产品、每三天申报一项新专利,创造了“在贝发,平均每三天就有一项专利诞生”的奇迹,其专利产品的销售额占总收入的65%以上。2002年,贝发笔成功进入沃尔玛超市,之后又陆续进入家乐福、欧尚等国际零售巨头。目前,贝发集团已在欧盟、北美、南非等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商标,并屡获美国Staples和Office Depot公司颁发的“全球产品创新奖”、最佳服务商奖。

  一次危机,激发革新热情

  在贝发制笔城,有一条生产线,“吃”进塑料颗粒,四五分钟后就能“吐”出一支笔来,期间不需要用到任何人工。它就是贝发集团的“柔性”生产线。

  邱智铭说,它正是被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那场用工荒“逼”上马的。

  “制笔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2006年,10亿元的年产值,劳动用工一度达到了6000人。2009年金融危机后,许多企业出现了招工难,对贝发来说,更是艰难。”邱智铭说,工人招不到,订单不敢接,这样的困局让公司决策层意识到,技术创新、产线升级已刻不容缓。

  2011年,按照邱智铭的布局,一条“柔性”生产线出现在贝发制笔城。通过智能化自动输送装置,这条“柔性”生产线可以让多台适应于多品种、多品类、多工艺的生产工序设备实现无缝联接,组成高效数字化、自动化、集约型的精益生产线。

  “在传统的制笔车间内,灌墨水、装配到印LOGO等各个环节,一台机器负责一道工序,一支笔完成所有工序要100多名工人。”邱智铭介绍说,而在“柔性”生产线上,制笔的原材料进入流水线后,四五分钟就能出来一支成品笔,一条流水线只需要6个工人。

  从100人到6人,“柔性”生产线解决的不仅仅是贝发的用工难题。邱智铭告诉记者,“柔性”生产线使贝发集团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数字密集型的转变,当年就实现产值311%的增长,生产周期缩短了80%,生产成本平均下降了70%,人均劳动生产率从31.58万元提高到180万元,增长了470%。更为重要的是,全自动化带来的全流程品质控制,让贝发笔的品质更为稳定。

  一次问笔,迎来发展契机

  20多年时间,从一家仅有30人的小作坊发展到销量位列全球第三的制笔企业集团,从只能“模仿”到每3天自主开发出一个新产品,从每道工序离不开人工到全线自动生产线……掌舵贝发集团20多年来,邱智铭是欣慰的,但不是没有痛点。

  一支笔,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笔头、墨水上。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贝发集团采用纳米技术,已经将困扰制笔行业很久的难题——漏墨、堵墨问题一举解决。但在笔头上,一颗小小的“钢珠”却把中国制笔企业难住了,包括贝发。

  去年6月,总理问笔,更是击中了邱智铭的痛点。“总理要的好笔,我们能做出来,但却只能是‘实验室出品’。”邱智铭说,对企业来说,一项技术无法产业化,就等于是零。

  总理之问也点中了中国制造的软肋,唤起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好笔”的关注。在2014年11月22日央视播出的《对话》节目中,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当场表示,格力愿与贝发一道联手开发高端生产设备。沈阳机床厂董事长关锡友、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曲道奎也表示愿意在设备研发上助贝发一臂之力。

  “许多墨水厂、线材厂主动提出愿意为中国好笔的制造尽一份力量,还有一些国外的供应商也主动找上门来。”邱智铭说,在2014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国制笔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许多企业家也表示愿意参与到中国好笔的制造中。

  在社会各界对中国好笔制造热情持续发酵的同时,邱智铭变得日益冷静。成立专家组、在全球范围公开征集中国好笔创意、梳理中国好笔关键技术指标……一项项工作,邱智铭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起来。

  “中国好笔,不仅要书写流畅,还要体现其文化底蕴;不仅单支性能卓越,还要批量稳定;不仅刚下线时好用,放置两年三年,甚至五年十年后依然好写。”邱智铭说,下一步,贝发集团将从好笔的产品竞争力、品牌力、营销力上下功夫,找到突破口。

  “一年后,贝发必将造出一支让总理的满意的圆珠笔!”邱智铭信心满满。

 

原文刊载于《北仑新区时刊》2016年1月18日第一版

http://epaper.blnews.com.cn/blxqsk/html/2016-01/18/content_1_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