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订单下滑难抑产业优势 “中国制造”尚未褪色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4月17日电(记者张遥 潘晔 冯雷)记者近期在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沿海外贸大省调研发现,尽管外贸出口在外需疲软、国内成本高企的双重夹击下持续趋紧,今年年初多地出口继续下滑,但一些企业通过打造“出口航母”提高上下游抗压能力、加强新兴产品研发提早挤入欧美市场等方式,重压之下提高企业竞争力。一批国内外企业主和研究者认为,中国制造经过数十年积累具备了较完善的产业链、劳动力市场及行业信息汇聚点,对企业家和外资投资者具有强大吸引力,但产业集群培育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竞争环境不够透明,仍然有待政策扶持改善。
--“困难是实实在在的 但‘中国制造’还远没有褪色”
记者在沿海多地走访发现,外需不振引发订单趋弱正在上下游企业间传导,加上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等因素叠加,外贸出口企业普遍表示眼下正经历“史上最严峻时期”。尽管如此,一些外贸企业在压力之下寻求突破,沿海制造业呈现出三大新动向:
一是新兴行业加快步伐参与国际竞争,抢占行业先机。江苏共创人造草坪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强翔说,人造草坪成本仅是天然草坪的十分之一,但过去市场和生产都集中在欧美,九十年代以来才开始进入中国,共创从2005年开始做草坪出口,去年销售面积达到全球第一,“新行业要先把市场抢下来,内部加快研发投入,对外有50多名员工专门负责,几年下来打入了70多个国家的市场。”总部位于苏州的科沃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李雁说,4年前尝试做自主品牌智能服务机器人出口,去年海外销售达到6000万元,今年预计还会翻两番,利润也比过去做传统小家电贴牌高出一倍。
二是拉伸上下游链条,龙头企业形成“航母效应”提高竞争力。浙江宁波贝发集团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体制笔厂房,去年5月和安徽滁州共建中国文具产业示范区,规划入驻的100多家企业既有配套产业也有成品制造、物流企业,可辐射山东、江苏,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智铭说,“宁波去年划拨了一万平方米场地建设中国文具商品中心,从原来的制笔供应商转变成综合供应商,仅是沃尔玛美国总部去年就下了2000多万美元订单,行业整合效应一下就出来了。”
苏州市商务局对外贸易处处长顾滨表示,外贸的竞争优势仍然在于产业优势,苏州有2个国家级出口基地和13个省级出口基地,每个基地包括大约十家龙头企业和若干配套企业,去年以来外贸形势严峻,出口下滑,但出口基地增速整体高于平均水平。
三是传统产业直面国际市场夺回话语权和附加值。山东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华说,过去新华锦一个出厂价60美元的假发产品,到国外批发商手里是200美元,卖给消费者成了1000美元,钱都让老外赚走了,但2009年公司在美国主要市场并购了营销公司,中间环节的差价拿回来了,不像过去总怕世界经济风吹草动,厂子随时会倒下。
浙江省商务厅外经处处长张曙明说,金融危机以来,外贸企业掀起“并购潮”,占海外并购相当比重的是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带动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际经济形势严峻是很难回避的事实,但拿回中间环节剥取的成本、拿到话语权,出口优势仍然可以延续。
--“厂房能搬走,但产业链、原材料、产业工人搬不走”
尽管国内制造业已经在发力突围,但外需不振颓势未止的国际环境下,订单转移、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南美甚至回流至欧美地区的消息不绝于耳,外界对中国制造竞争力优势丧失的质疑时有显现。但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众多中资、外资企业看来,中国制造的优势仍然明显。
在日本住友电工位于苏州的电子线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徐志宏说,住友电工最早的海外制造基地在东南亚,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原本想在中国增资扩产,但考虑到成本较高,直接把投资额转移到了东南亚地区,可是3年下来发现这是个失败的决定,越南工人生产效率低,加上当地政策缺乏稳定性,现在住友电工还是最看重中国市场。”
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国内企业认同。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国内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厂商浙江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两年来几次考虑外迁,但尽管柬埔寨的工人工资一个月只要80美金,而且国内用地紧张、扩产空间小,但新杰克最终没有在境外设厂,国贸总监邱杨友说,“国外的工人生产效率低,而且几乎没有产业配套,有些扣子、配线都要从国内运过去,工期耽误起来没个底。”江苏苏美达集团公司总裁余本礼说,三年前苏美达尝试通过香港人在柬埔寨办厂,国内供应原材料海外代工,但由于工艺、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制约,这种模式根本接不了大订单。
广东省外经贸厅副厅长郑建荣认为,从最新公布的外贸运行数据来看,目前反映出口形势非常困难,但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国内制造业优势仍在,不至于过度悲观。
--“有些困难让我们很困惑”
走访中一些企业反映,中国外贸出口仍然面临众多不利因素,如果引导不当,将导致竞争优势加速下降,亟待引起关注。
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反映,信息透明度和政策波动正在影响其投资意愿。住友电工徐志宏等人说,最影响外商对中国信心的,是他们最关心政策信息的公开透明,以及经营环境的合规合法。最怕开发一个新的国内客户时,竞争不过中国本土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尤其担心海关和税收政策变化,去年有传言要取消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同等对待,我们都没听说,日本那边的提示邮件就发来了,”徐志宏说,一旦取消优惠,住友电工在中国投资的相当一部分企业会面临关门。
一些企业家呼吁,国外鼓励实业的氛围日渐浓厚,中国也应当加大力度防止资金抽离实体经济。企业家们纷纷反映,俄罗斯等一些国家过去并不重视实业,相关鼓励政策也很少出台,但今年以来当地政府已经在频繁邀请中国商人前去座谈,征询优惠政策的相关意见,一些地区除了有关税优惠,对招用当地工人还有额外补贴,制造业的回归是全世界的事情,中国不能放弃有经验积累的实体经济。
受访者表示,当前加大外贸企业扶持力度,政府应当“抓大放小”,以产业集群和带动效应提高中国外贸竞争力。在广东东莞等地,外贸企业以中小型、甚至小微型企业为主,“满天都是星星,没有一个月亮”的情况较为普遍。宁波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等人认为,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直接面对市场风险,雅戈尔集团去年出口的产品中,近四成来自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政府可以扶持行业领头企业,由小微企业做配套,融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
而从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来看,企业主呼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常熟通润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祝宏伟说,通润的零部件市场份额已经做到全球第一,但几乎每个产品问世,半年之内仿制品就上市了,而一旦打假,不仅有权利人举证的难题,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企业甚至在考虑委托国外客户帮忙取证维权。